我们从面对面沟通时代走到媒体时代,然而移动互联网又让我们回到了那个一对一互动沟通的时代,定位理论教导我们到消费者脑海中去激光刻字,去占位,但不幸的是,现在的人类已经“无脑”了。
很久很久以前,人们以村镇为单位生活,以脚量地,脚到即人到,这是销售的初级阶段——“一对一面对面双向沟通”时代。这个阶段,产品即口碑,即人品。
后来,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,产品开始跨越千山万水,人们开始习惯于购买陌生人的产品。于是,媒体时代来临。如何运用媒体(以及渠道)做好单向传播成了一个问题,也正所谓时势造英雄,成就了若干策略大师及一个兴盛的大行业——咨询与广告。定位理论就是近一二十年来最牛掰的重型武器之一,在中国,定位的热潮被一罐叫作王老吉的凉茶彻底点燃。
一,世界重回“村镇时代”
然而,很多事就怕然而,(移动)互联网、云计算的大肆普及和一个叫作搜索引擎的神器被无所不用,地球又变成了一个村。显然,这又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那个久违的可以“一对一互动沟通”的时代。
购买决策模式发生改变。以前我们怎么购物呢?答: 跟着感觉走!但感觉来自哪里呢?不是我们的灵感,而是商家精心策划和设计的广告及公关活动。
传统媒体广告的最大特点是按时长(电视、广播)和版面(报纸、户外)收费,因此为了在有限的时长(如15秒)和有限的版面(标题+数个文字)上传播出记忆深刻、有销售力的产品信息,必须依靠USP理论、品牌形象理论或定位理论为指导,来把一个包含无数内容的品牌和产品全息信息,高度精练成一句话及寥寥核心信息。
弊端何在呢?
这些高度提炼的信息,对于无购买需求的人而言是广告投放的浪费,而对有购买需求的消费者而言,其实又是远远不够的。但没办法,传统时代下的消费者只能接受现实,就相信那个品类的第一品牌吧;不相信第一的犟人呢,往往会选择排在第二位的那个专与第一作对的品牌。
今天我们怎么购物呢?
今天的顾客正享受于信息爆炸(现在叫大数据)之上,自由地过滤掉不需要的信息,再大量(甚至近乎完整)地了解产品的全息信息、参数、对比、评论,再加上若干一对一的即时沟通后,才做出购买决策。
当购买决策不再仅仅依靠大脑,而是更多依靠互联网时,信息爆炸不再是让大脑头疼并只能选择性遗忘的困扰,而是可资利用的大数据时,广告的重要性于是迅速降低,定位的神奇功效也即大打折扣,其作用可能仅仅只是提供一个可能被用于搜索的关键词而已。消费者似乎有点上帝的感觉了,不再是简单被定位之锚锁定的肉鸡。
传统媒体时代,尖叫不容易被听到;但互联网时代,企业的尖叫声、顾客的尖叫声,则很容易被听到并数量级放大。只要你叫得销魂,最好是由世界名校肄业生、怪才或大咖来叫,则想不被关注也难,谁让丛林中到处是开着Wi-Fi等着听聊斋的人呢?
高速公路法则,21世纪人类已经把自己逼上了险象环生的高速公路,所以太长远的规划或长周期的市场活动是没有太大意义的。
从这点上来说,发现一个精准的定位并高效地进行配称运营显得更加重要。但是,请记住,在这个销售即市场+客服的新时代(传统时代的市场部、销售部、客服部可是有严格职能区隔的),企业的关注点一定要放在产品及产品创新上,不断强化过去的定位不是重点。
二,跨界盛行,五维空间玩颠覆
二维空间的一张纸上,从A点到B点必须经过一条线,但在三维空间的尺度上,从A点到B点却可以不在纸上留下任何痕迹,子弹可以随时从纸外袭来洞穿B点。
什么意思?互联网的真面目不只是媒体,不只是即时沟通,也不只是销售渠道,而是这个世界除时空外的第五个维度。有了这个维度,凡事即增加无穷多的可能,对商战而言,更是如此。雕爷说“羊毛出在猪身上,让牛来买单”就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说法。
现在很多人说拥抱互联网,其实理解上难免狭义,比如参加网络培训洗洗脑、修改下网站、网上开个店、做些网络营销推广等,大多还只是把互联网当工具在用(目前这样做的效果基本还是很明显的,特别是很多传统行业,尚处于“早起的鸟儿有虫吃”阶段)。形象地说,还只是站在二维的纸上理解三维,也势必会常常处于旧理论是否过时的纠结中。
直接跳到高维空间,再回过头来看世界,一定可以创新性地发现大量颠覆性的商机和战法,尤其作为挑战者,你在现有空间上按照别人已经实践出来的规则玩,是难有出头之日的;而即便发现一些小小商机挑战成功,但很难说不会随时被懂得高级玩法的人一下子扫到垃圾堆。